Labubu这么火,消费市场该怎么学?
2025-07-18
品牌营销传播

Labubu现在的火爆程度,早就超乎大多数人的认知。

随着一款薄荷色Labubu被拍出108万的天价,与此同时,海外一bu难求,北京门店秒断货,官方售价99元Labubu隐藏款“本我”,价格也被炒到飙升50倍!

由于盲盒经济携带的金融属性,在社交媒体上不少年轻人也开始分享自己囤积Labubu升值的经验,这无疑让整个雪球越滚越大。

社交网络上的爆火并非单点爆发,从CTR媒介智讯的数据来看,今年1-4月份,泡泡玛特开始在上海、无锡的火车站、高铁、机场悄悄布局户外投放,而去年同期,这个数字还是0。

对于CTR这样的市场观察者来说,透过Labubu同样能看到消费市场的变化:

那么,Labubu能给营销和消费市场输送哪些启发?

 

NO.1
情绪价值&情绪留白

1974年,Hello Kitty由日本三丽鸥公司作为卡通形象推出,最初只印在小钱包上。她的最大特点是没有嘴巴、没有表情,只有一个可爱的、静静站着的猫咪女孩。

现在,这种“情绪留白”的精髓再一次被时代捕捉到。

泡泡玛特的创始人王宁在一次访谈中说:从Molly到Labubu, 泡泡玛特主打的都是没有故事,也正因为没有故事,“你自己的故事,才能成为它的故事”。

他其实在说:人们会把对自我的期待无形的寄托于消费品上。这种现象落地到商业,将会给消费市场带来无数转折的契机。

《2025中国购物者报告一》中提到,从2022年开始,消费者就在快消品购买中愈发看重“高性价比”与“情绪满足”的双重需求。一方面是价格敏感——平均售价整体下滑,另一方面却是“我喜欢”的溢价在加速上演。而未来, “功能价值” 和“情绪价值”的分配可能还要被重估。

Labubu会火的公认原因之一是:它“不完美”,“带点反骨”,“长得不好惹”。有人说这代表了一种“温和叛逆”,可以总结为“反叛萌”。

拆解开来讲,这到底是种什么情绪? 

年轻人反传统无处不在,但反叛萌这个新词儿背后,其实是一种反叛之下需要被看见,被照顾的柔软心理。

成功的消费品更要成为消费者情绪的通道。 这种需求同样适用于快消语境下的“差异化表达”。

在消费市场其实也不乏反叛萌的经典案例:近一年在高端市场表现突出的Babycare ,喊着“不乖世界更大”口号的Babycare ,敏锐捕捉到“90后”和“Z世代”新宝妈们对“当妈人设自由”的共情和反传统的心理投射,做出了一系列“出格”输出。(例如把母婴改成“父母婴”等等)

和反叛萌类似的,还有市场对温和“反叛感”的捕捉,这出现在咖啡赛道:像逆势增长的冲泡咖啡中,摩可纳用低温冻干技术,还原了现磨咖啡的口感。瑞幸,推出一系列冲泡咖啡产品,主打与店内现做的咖啡相似,让消费者可以在家制作特色咖啡。其实都是在微妙的传递一种“在家也能自定义高品质”的反传统节奏,和一直以来的喝咖啡正确姿势岔开路径。——优雅的反叛get。

还有蜂花护发素的翻红,原本老国货,因一句“穷鬼套餐”被小红书博主玩出风格,反而引发了反向审美的狂欢。看似“土味”实则极具反讽意味的审美表达,是Z世代“自嘲式反主流”的情绪出口。——幽默的反审美完成。

不想迎合所有人的期待,但又渴望被世界温柔对待。这是情绪精准“锚点”的胜利,同样也是新消费决策路径的胜利。

 

NO.2
品牌权力“让渡”:消费从“我用它”走向“它是我”

CTR《2025广告主营销趋势调查报告》显示,今年广告主的共识之一是与用户构建长期情感连接, 品牌IP资产化成为广告预算投放增长最快的领域之一。

曾经一谈到IP资产,品牌会想到一大堆维度,但不论如何,借助内容创造共情都是最大的一类主题。

但如果品牌的出发点换成:让消费者觉得这个品牌就是我,这个IP就是我呢?———这样的品牌更会产生被分享的欲望,分享后就更可能被留存。让用户通过产品实现自我表达价值,成了用户心智留存的关键通路。

过去,品牌靠的更多是“讲一个统一的故事”。现在,优秀品牌应该学会让渡权力,让每个用户“讲出自己的故事”。打卡、cosplay、搭配、改娃等等,Labubu 的意义不是由品牌定义,而是被使用者不断赋予,这种引发文化共创的能力,或许才是未来最强的品牌资产。

 

NO.3
结  语

有人认为Labubu的爆火实属偶然,但当 Labubu 开始搭配 Hermès 包,出现在中产生活圈,你还认为它是单纯的潮玩个案吗?

Labubu不靠功能、不讲道理,却成了“新一代茅台”,是消费文化发生深层转向的标志。更多“情绪超级体”也许正在涌现的途中。

谁能把握住这波“无用之大用”的消费情绪,或许谁就更有希望在红海市场中打开全新增长通道。